心房颤动为常见的心律不整,根据统计,一项发表在《欧洲预防心脏病学期刊》(European Journal of Preventive Cardiology)的瑞典研究显示,其实不只老年人容易发生心房颤动,长期工作压力大的人,心房颤动的比率也随之增加,台湾心脏科主治医师黄鼎钧医师指出,目前来说相关证据还不充分,不过原因可能与心血管危险因子有关。
心房颤动症状不易察觉 有下列情况需提高注意
黄鼎钧医师解释,心房颤动大部分症状为心悸、较容易疲倦或是比较容易喘,一部分的病患也有可能会觉得头晕、甚至有昏倒的情况。此外,如果心房颤动急性发作,有可能会产生血流不稳定,进而发生昏倒,甚至休克的状况。
而一般来说,心房颤动可以根据持续的时间来做区分,如果是 7 天以内称为阵发性心房颤动,7 天至 1 年则称为持续性心房颤动,若是 1 年以上则称为长期持续性心房颤动。
黄鼎钧医师指出,「如果是阵发性心房颤动,6 至 8 成病患有症状、1 至 2 成的病患则为无症状;如果是持续性的心房颤动,则是 3 至 5 成的病患有症状,大部分的病患甚至可能没有症状。」
心房颤动节律控制 可靠药物治疗、肺静脉阻隔术
心房颤动的治疗,可以分为药物治疗以及肺静脉阻隔术(侵入性治疗),而目前国内肺静脉阻隔术有电烧治疗以及冷冻消融球囊治疗。
黄鼎钧医师指出,透过药物治疗后,整年不再复发的比率为 3 至 5 成,而电烧及冷冻消融球囊治疗的效果差不多,不再复发比率约为 7 成 5 至 8 成 5 左右。
冷冻消融球囊治疗复发机率低、节省手术时间
黄鼎钧医师指出,心房颤动的治疗重要的术式就是肺静脉的阻隔术,在 1998 年一个法国学者 Michel Haissaguerre、1999 年台中荣总的院长陈适安教授的研究都发现心房颤动的源头来自于肺静脉的基部,可能产生一些不正常的放电,而在手术过程中,医师会找出异常的放电点,去做肺静脉的阻隔术。
黄鼎钧医师表示,肺静脉阻隔术目前在台湾有电烧治疗、冷冻消融球囊治疗 2 个主流,「不管是电烧和冷冻,它们的效力都是差不多的,全世界的研究的话,电烧如果是阵发性的心律不整,通常一年内做过电烧不再发作的比例,大概 7 成 5 至 8 成 5 左右。」
黄鼎钧医师表示,电烧与冷冻消融球囊治疗一般会从鼠蹊部打针并从静脉进入心脏,并进行中隔穿刺,黄鼎钧医师表示,心房颤动是一个很复杂的心律不整,需要在手术当中去利用高科技产品,即时创建出整个心脏的模型,其中包括心脏模型纪录电路的讯号,再根据电的讯号做特别的处理。
黄鼎钧医师指出,冷冻消融球囊治疗希望达到的温度大约为零下 30 度至零下 55 度左右,可以一次性完成整圈肺静脉口的阻隔。相较于电烧治疗,冷冻消融球囊治疗能够一次性的把整圈肺静脉口的电讯号清除,进而节省手术的时间。
抽烟、喝酒、三高者 当心心房颤动
黄鼎钧医师表示,心房颤动通常好发于年纪大者,此外,有三高、糖尿病患者或是抽烟、喝酒者也是心房颤动的好发族群。
此外,黄鼎钧医师补充,「本身如果有一些其他心脏疾病,例如血管疾病、心血管有堵塞或者是有心脏衰竭,这样的族群也是比较容易发生心房颤动。」
若发生心房颤动 中风机率增 3 至 4 倍!
一般来说,有心房颤动的病人和没有心房颤动的病人比较起来,中风的比例约高出 3 至 4 倍,黄鼎钧医师表示,心房颤动本身会造成心脏电气的不稳定以及结构上也会产生一些变化。
黄鼎钧医师指出,心房颤动目前和心脏纤维化很有关系,根据过去的研究,心房纤维化会让心脏内皮细胞就产生比较不好的影响,「当心脏内皮细胞产生影响,容易释放一些较容易凝血的因子,在交互作用下更容易发生血栓。」
不只长者!上班族长期压力大,增加心房颤动危险因子
《欧洲预防心脏病学期刊》一项报告指出,长期工作压力大恐会提高罹患心房颤动的风险,黄鼎钧医师表示,目前相关结果及证据还不够充分,不过过去也有一项研究显示,如果每周工作长达 55 小时以上比工作小于 40 小时以下的族群,更容易产生心房颤动。
黄鼎钧医师进一步说明,工作压力大的话,可能会缺少运动、影响睡眠品质,造成焦虑、肥胖,进而产生三高(高血压、高血脂、糖尿病)问题,增加心房颤动发生率。
此外,若出现肥胖问题,也会增加呼吸中止症的发生率,黄鼎钧医师指出,呼吸睡眠中止跟心血管问题息息相关,除了冠心症以外,还可能造成心房颤动。
黄鼎钧医师建议工作压力大的上班族,可以每周固定做一个中等强度以上的活动,一般建议每天适度运动 30 分钟左右。
黄鼎钧:接受治疗后,控制三高仍相当重要!
黄鼎钧医师提醒,心房颤动与心血管疾病息息相关,因此建议要控制好三高问题,此外,有在抽烟或喝酒的病患,如果发现有心房颤动,更应该要戒酒、戒烟,烟、酒会造成心脏损害越来越严重。
而日常生活中要如何监测是否有心房颤动?黄鼎钧医师表示,如果有心悸或者是比较喘的情况,可以自己摸脉搏,若发现跳动偏快且可能是不规则的话,就可能要有怀疑。此外,也可以配戴运动、监测类的手表,方便随时监测健康。
来源:台湾健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