淋巴癌又称作「沉默的癌症」,原因在于初期症状与感冒相似,像是发烧、咳嗽等容易让人轻忽。
▲治疗淋巴癌的同时应注意B型肝炎,采取预防性措施,降低肝脏衰竭风险。
目前淋巴癌常见的治疗方式为化学治疗(含rituximab药物),如果患者为B型肝炎带原者(血液检查表面抗原阳性),则需同时接受预防性抗病毒治疗,来避免因为B型肝炎病毒(HBV)活化而引发猛爆性肝炎或肝衰竭等并发症。
如果这些淋巴癌患者曾感染过B型肝炎但目前已非带原者,约有10%至30%的比例,在淋巴癌的治疗过程中会导致B型肝炎再次复发,严重者甚至会引发肝脏失去代偿功能而无法发挥作用,进而造成患者死亡,也就是说,患者在治疗的过程中,虽然癌细胞被抑制了,反而因为诱发B型肝炎病毒而造成肝脏病变。根据国际诊疗指引建议,这类淋巴癌患者如接受含rituximab化学治疗,则应接受预防性B型肝炎抗病毒治疗,而非等到患者发觉肝脏功能异常才去就医,延误了治疗时机。
针对这群曾感染过B型肝炎的淋巴癌患者,依据现行做法遇到的困境提出2种改善策略,「常规B型肝炎病毒量检测」及「预防性B型肝炎抗病毒治疗」,并分析这2种策略的成本效益。
研究发现,相对于「常规B型肝炎病毒量检测」的方式,若在淋巴癌治疗初期进行「预防性B型肝炎抗病毒治疗」,既能降低B型肝炎复发的机率,且比前者更具成本效益。
就这2种改善策略来说,以短期疗程(含化疗期间及化疗后6个月)的患者而言,平均每人医疗支出可节省9,480元,以每年治疗1,234位患者进行估算,每年约可省下1,200万,不仅降低医疗成本,同时彰显「预防胜于治疗」的精神,研究成果发表于2019年6月份《台湾医志》(Journal of the Formosan Medical Association)。
由于B型肝炎在我国的盛行率相当高,大约60%的成人曾经感染过B型肝炎病毒,因此,淋巴癌与B型肝炎之间的关系相当值得关注。国卫院副研究员邹小蕙表示,定期监测B型肝炎病毒量的治疗策略相对被动,如果能采取主动的预防策略,及早进行预防性B型肝炎抗病毒治疗,就能让淋巴癌患者免受B型肝炎复发之苦,如此一来,不但能够与国际趋势接轨,也能体现「预防胜于治疗」的重要价值,可谓双赢策略。
来源:台湾健康网、侵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