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异位性皮肤炎不只是皮肤病,它是一种全身性的发炎。如果不治疗,这些发炎物质一样会攻击身体的其他系统,引起过敏、气喘、代谢症候群,甚至会造成心血管疾病跟忧郁症。」台大医院皮肤科主治医师詹智杰说。
根据门诊资料统计,异位性皮肤炎在近几年来的就诊人数逐年增加,已经成为台湾皮肤科门诊的求诊原因;有些人从婴幼儿时期就开始受到异位性皮肤炎的困扰,有些人则在长大之后才第一次发作。
虽然自婴幼儿期就发病的人,有一部分人有机会在长大后症状大幅减轻,甚至完全消失,但是成年后才发作的人,异位性皮肤炎的恶梦通常就是伴随一辈子。「对于成年才发作的人来说,他先天带有这个体质,加上长期的环境刺激,诱发异位性皮肤炎发作,就像开关打开就关不了。」詹智杰说。
生物制剂保留「免疫调节」效果,但同时维持免疫力
原本异位性皮肤炎只能靠类固醇或其他类免疫抑制剂,来压抑发炎反应、对症状进行控制,但传统免疫抑制剂副作用多,患者长期服用这些药物,除了肝肾负担,免疫力也会变差;有些人因此不愿意长期服药控制,总是等到症状发作了才来吃药,造成症状一次比一次严重。
但这个困境,在新型的生物制剂出现之后终于有了突破。
新型的生物制剂是准确的「分子标靶药物」,可以直接针对病因治疗,不易影响到其他的身体功能。对于异位性皮肤炎患者来说,就是「直接压制造成异位性皮肤炎发炎的第二型免疫反应」,而不影响其他型的免疫反应,达到能治疗、又能维持免疫力的效果。
「不管是外擦或内服,大部分针对异位性皮肤炎的治疗多少都有其副作用,且疗效不易预测或维持。但针对异位性皮肤炎的新型生物制剂,其疗效稳定,且无肝肾负担等疑虑。」詹智杰表示生物制剂是目前对中度至重度异位性皮肤炎患者较理想的治疗方法,「轻度患者可以单纯使用外用药物合并口服抗组织胺治疗控制,但中度至重度患者使用生物制剂来治疗的CP值很高。」
异位性皮肤炎生物制剂已于2019年底通过健保给付,嘉惠符合条件之成年慢性重度异位性皮肤炎患者;2020年适应症则拓宽至12~17岁中度至重度青少年病人,若目前不符合申请资格但仍治疗控制不佳的患者,可选择自费使用。
台湾健保给付须符合下列条件才可申请使用生物制剂
经过照光3个月及2种口服免疫抑制剂的「足量治疗」各3个月。
但湿疹面积与严重程度指数(EASI评分)仍有20分、且病灶占体表面积30%以上。
詹智杰分享:「有一个女国中生患者,病灶很严重,长期使用类固醇之后皮肤变得很脆弱,反复感染金黄色葡萄球菌,化脓、溃烂。不管是在学校上课或是前来就诊的时候,都包得紧紧的,流汗闷湿皮肤不透气且搔痒难耐,恶性循环之下,病况变得非常严重。即使在闷热的夏天她也不敢穿露出皮肤的短袖衣服,长期闷闷不乐,性情变的畏缩,也不喜欢跟朋友一起游乐。」
经过医师与个案及父母讨论后,开始接受生物制剂治疗,很快地病灶明显进步,难耐的搔痒症状也几乎消失,晚上不会再痒到醒过来,睡眠质量大幅改善。后续她配合积极保湿保养,皮肤恢复干净外观,不只恢复正常生活,也开始变得比较有自信,愿意跟朋友出去玩了。
异位性皮肤炎不只是皮肤炎,也是全身性发炎疾病
而生物制剂之所以对异位性皮肤炎这么有效,主要与身体的「免疫机制」有关。 詹智杰说:「我们的后天免疫反应分成好几型,而异位性皮肤炎是第二型发炎反应『过度』表现,在皮肤上这些过度表现的发炎物质,也会顺着全身循环,进而影响血管以及身体其他脏器,长期下来就会造成许多共病发生。」
第二型免疫反应主要是针对「寄生虫」感染所诱发的免疫反应,当前环境会受到寄生虫感染的状况非常少,所以抑制第二型免疫反应来治疗异位性皮肤炎相对安全,不会影响到平常对抗病毒、细菌或霉菌感染等需要的免疫力。
异位性皮肤炎小档案
别名:异位性湿疹、异肤
成因:基因或是遗传造成皮肤屏障异常、合并免疫系统失调,使得身体充满发炎介质,导致皮肤发炎并进而破坏皮肤障蔽功能。
症状:很痒、痒到无法忍受、红肿、起疹子、掉屑、脱皮等。
婴儿病灶位置:头颈部,尤其是脸容易很严重。
儿童、青少年病灶位置:屈侧(如手臂弯侧、腿弯侧)。
成人病灶位置:头颈部及全身各处。
分级(以「病灶占体表面积 (BSA)」及「湿疹面积与严重程度指数(EASI评分)」区分)
轻度:只有轻微的皮肤症状,病灶面积通常不大。
中度:皮肤症状较严重,面积较大。
重度:皮肤症状严重、面积大、单纯保湿保守治疗无法改善。
共病:过敏性鼻炎、气喘、食物过敏、心血管疾病、代谢症候群、忧郁症等。
但如果不治疗,这些发炎反应不只会让皮肤受损,根据健保数据库的就诊数据分析观察,会发现异位性皮肤炎的患者有着轻重不一的共病,有些人只伴随轻微的过敏,但有些人却合并有心脏病、忧郁症等疾病。
而这些疾病不是「没出现就好」,有些人在诊断异位性皮肤炎后,很快就出现这些共病,有些人却等了数十年才发作,詹智杰表示「只要发炎物质还在身体里,它就是一个慢性的隐形炸弹,不能放着不管。」
免疫「调节」成为异位性皮肤炎的治疗手段 所以异位性皮肤炎的治疗,轻度的患者因为发炎反应少,可以先用「保湿」、「抗组织胺」及「外用药物」来维持,但中重度的患者,就会需要用压制免疫反应的「类固醇」跟「免疫调节剂」来调节免疫系统、减少发炎物质。
詹智杰说,既然异位性皮肤炎是「免疫系统过度反应」,当然「压制」免疫系统就可以治疗这个疾病;在临床上,也常看到使用系统性类固醇治疗跟其他种免疫调节剂,效果不错,病灶也改善很多。
「但很快就发现缺点。无论是类固醇还是免疫调节剂,都是『无差别整体压制所有的免疫反应』,受到压制的皮肤不发炎了,但身体也失去免疫力。」詹智杰说,所以这些异位性皮肤炎的患者变得容易感染、得到一些平常不该生的小病,面对流行性疾病的抵抗力也变差,生活质量反而变得不好。
而长期使用类固醇还有造成白内障、糖尿病、骨质疏松的风险;免疫抑制剂则容易造成肝肾负担,或影响血压与造血功能,长期服用需要审慎的评估。
另一个副作用较小的选择,就是「紫外光线治疗」,整体效果还可以。詹智杰说明,照光治疗的效果较慢,患者每周需要两次到医疗院所照光,治疗的反应会逐渐浮现,需长期有耐心照光治疗,才能提升治疗效果。可惜需要经常造访医疗院所,对于学生与上班族相当不便。
常用的异位性皮肤炎药物
「所以生物制剂还是目前看起来较理想、优点较多的作法。」詹智杰说。而随着生物制剂纳入健保,皮肤科医学会也发表「2020 异位性皮肤炎治疗共识」,将相关的治疗方式都写成标准流程。 詹智杰说,因为这些药物的治疗效果已经很明确,「虽然我们还无法『治愈』异位性皮肤炎,但至少能『控制』,我们希望患者无论身处在台湾何处,都可以接受到相同的治疗,回到美好的人生。」
(以上卫教信息由赛诺菲药厂协助刊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