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产儿视网膜病变
早产儿视网膜病变(Retinopathy of Prematurity, 简称ROP)是目前婴幼儿失明的主因。婴儿若没有在母体中成长至足月,视网膜血管则无法发育至视网膜边缘。
由于血管的发育不成熟,人体会释放血管增生因子,刺激视网膜周边新生血管的产生。这些乱长的新生血管会拉扯视网膜,造成视网膜剥离,进而影响视力。因此需透过治疗阻止血管的不正常增生,以利视力恢复或后续的手术治疗。
临床分期
第1期:周边视网膜有血管区及无血管区之间有明显白色界线
第2期:分界处增厚成脊状隆起
第3期:脊状隆起加厚,并有不正常血管增生
第4期:视网膜受玻璃体牵引产生局部剥离
第5期:视网膜全部剥离
▲术前视网膜剥离(箭头处),需手术治疗
治疗时机
早产儿视网膜病变,有90%会自行好转。若是情况较为严重,该何时治疗才好呢?通常在早产儿出生4-6周,眼科医师会开始替小朋友进行眼睛的检查。
若检查结果:
第1~2期:通常不需治疗,但每1-2周需追踪1次。但有严重未发育的病变仍需治疗。
第3期:为治疗的黄金期,需尽早接受抗血管增生疗法或是雷射治疗。
第4~5期:视网膜已产生剥离,需接受手术疗法,但小朋友视力的预后仍会比正常差很多。
传统治疗方式
过去治疗的主流方法是使用冷冻或雷射治疗破坏掉周边未成熟视网膜,以减少不正常新生血管刺激因子的产生。虽然成效不错,但对视网膜而言,仍是破坏性治疗。
左:术前视网膜剥离(箭头处),需要手术治疗
右:术后视网膜重新贴合,旁为雷射治疗后疤痕
抗新生血管药物疗法
▲在使用抗新生血管药物治疗后 早产儿的视网膜血管继续发育
台湾林口长庚和其他等三大医学中心合作,共同分析使用抗新生血管药物治疗严重早产儿视网膜病变。
结果发现,使用抗新生血管药物效果与雷射相当,并且对视网膜伤害更小。研究显示,约有90%病人的新生血管在治疗后可以成功消退。
只有约10%的病人需要再辅以雷射治疗。而对早产儿视网膜病变合并视网膜剥离需要施行手术的个案,于术前使用抗新生血管药物,亦可达到减少术中出血的效果。
此研究成果也已刊在国际权威的眼科学杂志(Ophthalmology, 2011)及美国眼科学杂志(American Journal of Ophthalmology, 2013)上。
同时来自美国的Dr. Mintz Hittner组织了一个Beat-ROP(打击早产儿视网膜病变)的多中心随机临床研究发现,抗新生血管药物对发育极度不全的早产儿视网膜病变比雷射治疗的效果还好。
中度发育不全的早产儿视网膜病变则两者治疗效果相当,这划时代的成果已刊登在2011年2月的新英格兰医学杂志上。近期本院追踪接受「抗新生血管药物注射治疗」及「雷射治疗」的早产儿视网膜病变病人的2年神经发育情况,发现2组病人的神经发育并无显著的差异研究,表示「抗新生血管药物注射治疗」这种非破坏式疗法效果与传统治疗方式一样好。
这个重要的研究成果也已发表在知名的国际期刊眼科学(Ophthalmology,2019)与视网膜科学(Retina, 2020)上。虽然这些新的治疗效果斐然,但在长期的安全性上仍需要更多的评估。
在早产儿视网膜病变的治疗上,提供另一项治疗的新选择,希望能让这些小朋友的未来也充满了希望与光明。
来源:台湾长庚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