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台湾,心脏病是仅次于癌症的死亡原因,每年有超过 4 万人死于心脏病,而多半是没有征兆的倒下。近几年也有不少还在壮年时期的人就因为心脏病猝逝,像是艺人高以翔、刘真等;但他们并不像一般人认知的心脏病患,有肥胖、三高等问题,除了先天性的心脏问题之外,为什么体格精实的人也会得心脏病?
为什么瘦子也会心脏病?
一般认为心脏病的风险有肥胖、高血压、高血脂(高胆固醇)、高血糖,如果还加上不运动,或是喜欢吃高碳水化合物、油炸食物这类不健康的食物等因子,几乎可以说是心脏病的候选人。
但有一部分的人明明体重正常,BMI 也正常,看起来也很瘦,却还是有心脏病,像是心肌梗塞、冠状动脉心脏病等。其中一些人可能是家族遗传性的疾病造成,而另一些人则是「他们没有表面上看起来这么瘦」,很可能是泡芙人,看起来瘦,但是肌肉少、脂肪多。
美国心脏协会(American Heart Association)在一项科学声明中,表示「肥胖」不只代表体重过重,事实上是综合了几项因素:体重、身体质量指数(BMI)、腰围、腰臀比、体脂肪率,尤其是腰围、腰臀比、体脂肪率,几乎可以用来预测罹患心血管疾病、甚至是死亡的风险。
想知道自己的心血管疾病风险,要看 2 个指数
美国心脏协会认为,腹部肥胖是很大的心血管疾病风险,即使过胖、或是 BMI 超目标人,只要腹部脂肪或内脏脂肪在正常值,一样不容易得到心血管疾病,所以建议在健康检查的时候,多增加相关的检查项目。「即使是健康体重,也应该在健康检查的时候增加对腹部脂肪、体脂肪的检查。因为腹部肥胖与肝脏周围的脂肪堆积有关,腹部脂肪堆积通常会导致非酒精性脂肪肝,增加心血管疾病的风险。」
腹部脂肪检查:
腹部超音波:针对内脏脂肪进行评估。
检查腰围:男性小于 90 公分,女性小于 80 公分。
检查腰臀比:用腰围除以臀围,男性小于 85~0.9,女性小于 0.8。
体脂肪检查: 皮下脂肪夹:量测身体各部位的皮下脂肪,包括腹部、胸部、手臂二头肌、三头肌、大腿、小腿等,将数值输入公式后推估全身脂肪含量。
生物电组分析:利用微弱电流通过人体,测量传导电的效果来计算脂肪跟肌肉组织的含量。因为肌肉水分含量多、传导好,而脂肪组织水分含量少、传导差,就能简单推算自己的体脂肪含量。
而相关的检查其实费用也很便宜,只要少少的几百元就能了解自己体脂肪的组成 ,进而知道自己心血管疾病的风险。美国心脏协会也建议,如果发现自己体脂肪过高,可以透过每周 150 分钟的运动来消除脂肪,能达到很有感的效果。
来源:台湾健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