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壮年、中年族群罹癌,治疗产生的副作用,当心比老年人还严重!
50岁的卵巢癌患者林女士(化名),身兼公司要职,罹癌后得兼顾治疗与工作,但化疗引发的极度疲惫副作用,让她一度身心俱疲、无法负荷治疗而总想延后回诊,所幸及早透过运动与药物,改善疲惫状况,终重拾体力顺利完成疗程,恢复健康。
癌因性疲惫造成病患体力大失,而导致整个癌症疗程被迫延长或减少剂量,影响治疗效果。
癌症治疗引发的副作用 逾半妇癌患者出现癌因性疲惫
研究由高雄长庚与嘉义长庚的妇癌研究团队执行,历时2年,累计200名妇癌患者,发现高达逾50%患者饱受癌疲惫困扰,当中更有36%已达中重度程度。高雄长庚医院妇产部副教授蔡景州医师表示,癌疲惫绝非「多睡觉」就可以改善,「就像叫失眠的人多睡觉是没用的」,而是得透过临床治疗指引来因应。
根据医界编撰的「癌因性疲惫症之临床治疗指引」,经疲惫评估量表计算后,当疲惫分数小于4分,属于无疲惫与轻度疲惫阶段,此时可透过非药物治疗来预防或改善,包括运动、睡眠卫生、营养处置等,然而,一旦来到4分以上,则建议同时再加入药物治疗,药物包括精神刺激药物、蔘类、类固醇药物、以及取得我国卫福部TFDA核准「癌因性疲惫症适应症」的黄耆多醣注射剂。
癌症疲惫痛苦难耐 癌友体力不支延误疗程进度
三军总医院妇产部妇科主任林宜欣医师表示,造成癌疲惫的原因不只1种,像是肿瘤本身就会造成癌疲惫,当中又以后期的期别,机率较高;此外,临床观察发现,化疗也是造成癌疲惫的一大主因,癌友常常治疗1次,就虚弱的得躺上好几天,待渐渐恢复后,又得紧接着面对下1次疗程,很多人因而对治疗产生恐惧,选择延后治疗、拉长治疗周期,进而让治疗效果打折。
研究显示,癌疲惫已经成为化疗患者感到痛苦的副作用,而化疗又几乎是妇癌治疗的必经之路,若未妥善处理,严重程度可能渐渐加剧,除了造成患者「主动」要求延长治疗间距,也可能因为体力掉太多,身体许多数值检查显示过低,「被迫」延长治疗间距或减少剂量,让治疗效果不如预期。
连续2周明显疲累 须提高警觉并实时因应
癌因性疲惫症(Cancer Related Fatigue, CRF)已被世界卫生组织WHO正式定义为疾病,蔡景州医师强调,一旦发现在1个月内,连续两周「感到明显的疲累、缺少活力、或需要增加休息,且与近期活动程度不成比例」,无论是医师或癌友,都得高度警觉,可能已有状况,需要实时因应。
蔡景州补充,就连常被认为副作用较小的标靶药物,也会引起癌疲惫,他曾收治1名卵巢癌的女性,服用标靶药物后严重疲惫,从原先的周周爬山健行,累到连家门都出不了,甚至得降低剂量,终透过适应症药物治疗后,体力才恢复正常,标靶药物的剂量也重新顺利的加上去。
癌症已成慢性病 治疗兼顾生活质量是正解
随着医药的进步,各界致力于让癌症成为慢性病,试着与疾病长久和平共存。林宜欣表示,对于青壮年罹癌的族群,他们多是社会与家庭的核心,或抚育着年纪还小的小孩,所以在对抗疾病的同时,必须兼顾她们的生活质量,才能让她们有体力与动力,与癌症进行长期抗战。
来源:台湾健康网、侵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