肠躁症是大肠激躁症的简称,英文名称叫(irritable bowel syndrome),其中的syndrome就是「症候群」的意思。肠躁症其实就是许多常见症状的组合,现代医学界临床评断肠躁症的标准越来越宽松,只要有慢性且反覆的腹痛与不适,再加上排便习惯的改变,又找不出其它肠道损伤问题的状况,就会被归类为肠躁症。
台湾约有数百万人为肠躁症所苦,根据统计,台湾的肠躁症盛行率达 17~22%,也就是平均每 5 个人就有 1 人有肠躁症的症状。在欧美国家,肠躁症也是个很流行的病症,有临床医师指出,西方人因为肠躁症不舒服而请假的天数,竟然多到跟感冒一样,可见得它的普遍性。
根据医界的统计,肠躁症病人有 50% 会在 35 岁之前发病,90% 在 50 岁之前发病,可以说是一种相当年轻化的疾病。而男女罹患肠躁症的机率相当,但女性看诊的次数会比男性多 1 倍,所以不少人会误认肠躁症的女性患者远多于男性。
依症状不同而有不同类型
至于肠躁症的症状,很可能每个人的症状都不尽相同,也很不规则。大致的症状是腹部肿胀与肠子胀气,还有消化不良与不同程度与反覆的腹泻。但也有医师将肠躁症的症状区分成 3 种类型,第 1 种自然就是「腹泻型」,第 2 种则是「便秘型」,就是腹痛伴随着便秘的情形,第 3 种则是便秘与腹泻交替出现的「混合型」。
医师认为腹泻型与便秘型的肠躁症病患比例应该差不多,只不过,便秘型的肠躁症患者,一般都不会察觉自己得了这种病。
自律神经失调和压力影响肠道功能
至于肠躁症的病因,有专科医师认为「自主神经失调」是主要的原因之一,肠躁症与交感神经、副交感神经、或肠道神经的失衡有关,因为肠躁症的患者对于肠道肌肉夹层里感受器对于食物通过时膨胀,与肠道肌肉痉挛的感觉过分敏感,而这种度敏感,往往就是来自自主神经失调,进而造成排便习惯改变,或是对于肠道胀气异常敏感。
此外,很多人也把肠躁症的病因归因于压力,认为肠躁症是因为压力不停而产生腹泻的症状,因此只要是有肠躁症体质的人,光是日常生活的压力就有可能引发肠躁症。还有非正式的统计数据,指肠躁症患者中有 15% 有忧郁症的症状,而忧郁会使便秘型肠躁症的状况恶化,至于焦虑则会让腹泻型肠躁症的情况加重。
但也有医师认为肠躁症跟压力没有关系,而是因为「体质」或是因为「大肠构造」而发病。例如在日本,肠躁症又被称为「过敏性肠症候群」,正是因为如前面所说的「大肠过于敏感」,也符合肠躁症英文名称中「irritable」的「易受刺激」的意思。
透过饮食和运动对症改善治疗
肠躁症的治疗上,因为它是个复杂,但不会要人命的症候群,所以很难「药到病除」,也没有特效药,需要长时间的调养。如果肠躁症已经影响到个人的生活品质,除了去看肠胃科,藉由消胀气、止痛、止泻或软便的药物做「症状治疗」之外,建议也可以去精神科听听医师的建议,处理肠躁症可能引发的失眠和焦虑症状。
由于医界也有认定肠燥症与自律神经系统功能失调有关,因此,包括有氧运动,瑜珈、腹式呼吸、气功、静坐还有充足的睡眠,都有可能改善肠躁症的症状。
此外,由于肠躁症病可能对某些食物会有过敏反应,激起肠胃的强烈不适,所以,包括过量的油脂、咖啡因、高纤维的食品,比较容易恶化肠躁症,都应该尽量避免。
来源:台湾健康网、侵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