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中风可分为「脑梗塞」、以及「脑出血」,其中脑出血的死亡率比起脑梗塞还要高,病情变化快速,是急性脑血管病中严重的一种,往往在急性期治疗需与时间赛跑。但不少民众遇过把家人送到了医院,但医生却评估说不用开刀,到底什么状况脑出血需要开刀呢?
由于脑出血病程快速,在短时间内病人就可能从有意识,进入昏迷状态,急性病发时,重要的是跟时间赛跑,尽快送病人到急诊由医师评估,藉由影像学检查,了解脑出血后血块的大小、以及位置,才能评估要采取保守药物治疗、还是进行开刀处理。
血块压迫到神经可能造成永久伤害,嘉义长庚外科部副部主任兼神经外科科主任李明学解释:「身体大部分组织有增生、修复功能,但脑、脊髓的神经细胞比较特殊,这部位的神经细胞一但死掉就没办法再生,脑出血时已经破坏的神经细胞,无法藉由手术或药物治疗复活,血块周边神经因被血块压迫,循环、代谢受到影响,导致失去功能,此时如果神经细胞尚未凋亡,手术移除血块,减轻这些不利因素,有机会让受伤的神经,避免走向死亡。」
脑出血诊断治疗 开刀? 不开刀? 对患者很好的治疗为考虑
对脑出血的病人来说,时间就是生命,病人需要紧急手术时,把握时间紧急救治,对病患才是好的治疗。
手术的目的希望减轻脑部压力,挽救还活着的细胞,让神经功能恢复,是否开刀移除血块,需要相当专业的评估与判断,下列是常列入考虑的几个要点:
血块不大、脑压不高:药物治疗就可以度过急性期。
血块在脑部深处:如脑干与心跳血压跟意识等功能息息相关,通常医师不会轻易在这个地方进行手术。
出血造成脑部功能严重损伤:评估即使手术,仍没有机会恢复神智,是否手术,此时会更加保守。
血块位置:出血会影响到该区块的脑功能,如果判断病人手脚肌力、语言沟通或神智在治疗稳定后,会有明显功能衰退,在病情趋稳时,尽早安排复健治疗,教导照顾者照顾要领,对病患后续的进步跟恢复,也是相当重要。
患者本身健康状况:病患是否为高龄卧床、健康状况不佳,是否有严重慢性病,例如:八、九十岁脑出血患者,能否承受得了手术,未来能有多高的恢复状况,这些因素都需要加以考虑。
脑出血后照顾:脑出血患者不管有无开刀,病人如果不能恢复自我照顾能力,日常生活时常需要他人辅助,即使寻求社会资源,家人仍需要承担病患生活起居的照顾。所以治疗的目的,是希望能让病患有自我照顾,甚至回复日常生活的能力。即使不开刀并不代表不治疗,只是把开刀治疗放在比较后面,药物同样是重要治疗策略。
往往民众会有迷思,认为不是越严重的脑出血应该越要开刀积极处理?李明学说:「开刀把血块移除,目的是减轻脑压,让还没坏掉的神经,有较好的恢复机会,当患者病况太严重,开刀结果未必能挽回生命,或是评估开刀后虽然存活,但病人好的情况还是无法恢复意识成为植物人,经过专业评估,与家属说明及沟通,选择治疗方式。通常,只要病患有机会清醒,医师定会尽力抢救。」
李明学分享临床上印象深刻的个案,遇到家属问说:「请问开刀以后有几成机会清醒过来?」李明学说:「约有 5-6 成会活下来,但清醒机会不高,即使清醒有意识,以后生活起居一定需要随时有人在旁协助。」但家属却回应:「我们家已经有一个植物人,家里照顾好几年,实在没办法再多一个这样的负担。」
即使医疗再先进,手术提高存活机会,却仍有做不到的地方,就算病人恢复清醒,未来也可能会面临手脚不便、语言表达的能力受影响,生活需要随时专人照顾。因此,经过详细解释跟讨论,家属决定不开刀,使用药物加护病房治疗,病人如果能撑过危险期,稳定下来,家属就尽力照顾病患,如果药物治疗尽力了,病人仍无法度过难关走了,家属也不会留下遗憾。
错误迷思!没开刀不代表不积极治疗
民众不要有迷思,认为没有开刀就是没有积极的治疗行为,李明学强调:「不开刀,仍会药物尽量治疗,并不是代表我们放弃。」
常见脑出血手术方式包含:开颅手术、血块清除、颅骨减压手术。如今也有一些微创手术,像是利用内视镜将血块移除,或是使用溶血药物将血块溶解引流出来,达到减轻脑压。这些手术需要精密的仪器,有经验的医师以及开刀房人员的配合。
来源:台湾健康网、侵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