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都知道维持健康要远离高血压、高血糖、高血脂的「三高」问题,却疏忽了骨密度低的「一低」,所造成的健康威胁。专家提醒,骨质疏松症未治疗,恐诱发骨折的发生,衍伸后续剧烈疼痛、无法行动等状况,严重时甚至死亡。
骨质疏松症非自然老化,积极治疗与防治才是健康之道
在台湾,50 岁以上男女骨质疏松症盛行率,分别为 23% 及 38% ,秀传纪念医院骨科部主任胡名贤表示,在没有预防保健之下,「骨质流失」会随着年龄增长渐进发生,就像是慢性病般影响健康。但相较于对三高疾病的积极治疗与防治,国人对于骨质疏松症的观念仍处于自然老化,缺乏病识感与积极治疗的意愿。
「多数患者都因为意外跌倒而骨折就医,才发现已罹患骨质疏松症,而严重骨折后,更可能导致失能卧床、丧失生活自理能力,不但影响生活品质,甚至饱受死亡威胁的风险。」他说道。
注意「一低」的骨质疏松症,定期检测十分必要
当骨量减少或骨密度降低,使得骨骼组织结构发生破坏,骨折的发生率就会大幅增加。而骨质疏松症对老年人的健康危害尤其严重,台湾胡名贤医师提醒,大家应随时留意自身骨质流失,安排健康检查时,除了注意三高,也务必谨记「一低」的风险。
骨密度检测仪(DXA),诊断骨质疏松症利器
能提供精确检测的骨密度检测仪(DXA),是目前确认骨密度、诊断骨质疏松症的标准,该仪器是利用 2 种低能量 X 光,检查身体容易因为骨松造成骨折的腰椎与臀部的骨密度。
他进一步说明,透过电脑运算即能测量出骨密度(T 值),T 值若大于 -1,代表骨量是正常的;T 值介于 -1~-2.5 之间,代表骨量不足;T 值若小于 -2.5,就可诊断病患有骨质疏松症。
胡名贤医师表示,经过检测了解自己的骨密度之后,就可以依据医师建议,进行生活饮食调整,或开始用药治疗。如果检查没问题,则建议 2、3 年后再检查即可。
从高危险因子做预防,避免骨质疏松性骨折发生
骨质疏松症的高危险因子除了年龄增长,还有停经妇女体内荷尔蒙改变,更与生活饮食习惯、因病长期服用类固醇等原因导致,使得骨密度降低、骨小梁间的孔隙增大、骨头脆弱禁不起撞击,就可能发生「骨质疏松性骨折」。
他提醒,如果经检测发现骨质流失严重,一定要尽快就医诊治,透过生活饮食、安全居家环境、运动、药物等方法来改善。老人家如果跌倒后因疼痛无法站立、或有持续而无法缓解的下背痛等症状,就可能已经骨折了,也应寻求医师协助。
发生骨质疏松性骨折,莫忘骨松药物治疗重要性
胡名贤医师提到,他曾在门诊遇到一位高龄长者,有天搬重物不小心闪到腰,本以为只是下背痛不以为意,但因为疼痛越来越剧烈,才愿意就医。经过详细检查后发现,患者本身患有骨质疏松症造成腰椎压迫性骨折。
但患者在骨水泥手术后,因疼痛问题获得舒缓,自觉无须用药持续治疗。出院后,依然维持过去种花种草的闲赋生活,某日不慎再次骨折入院,发现是其他节腰椎骨折。
医师提醒,因为骨松造成压迫性骨折,除了手术治疗,更重要的是同步进行骨松药物治疗,且遵循医嘱持续治疗不中断,促进骨质生成、增加骨密度,才能有良好治疗效果,避免骨折再次发生。
骨质疏松症治疗新观念,骨质生成与抑制流失双管齐下
胡名贤医师强调,目前骨松药物在健保给付已更为完整,及早发现骨质流失、趁早治疗,才能预防骨松性骨折的发生。治疗骨松用药可分为「减少骨质流失」及「促进骨质生长」两大类。
胡医师进一步说明,「减少骨质流失」,藉由抑制蚀骨细胞的吸收作用,减缓骨质流失的速度;「促进骨质生长」,其机转是可增加造骨细胞活性,达到骨质增生而增加骨密度。
只要经医师评估病患为高骨折风险族群,就会建议用药。医师提醒:「骨松现在治疗方式越趋完善,一定要遵循医生指示持续用药,若擅自停药,骨密度会逐渐恢复到未治疗时。」
过去骨松治疗以减少骨质流失药物治疗为主,有研究显示 ,先使用促进骨质生长药物增加骨密度,后续再使用减少骨质流失药物以维持,对于骨折高风险患者,能达到更好的治疗效果。
养成健康生活好习惯,延缓骨质流失防骨松
除了药物治疗,骨松治疗也包含了非药物治疗,例如,养成运动习惯、多摄取高钙食物、减少咖啡因摄取、多晒太阳或食用维他命 D、多吃优质蛋白质、戒除烟酒等,都能帮助改善骨质流失。
他提到,多运动除了能改善心肺功能,还能减少骨质流失、增加骨密度,也能强化肌肉及平衡能力,进一步降低跌倒风险。「疫情严峻之际,待在家可多踩飞轮,或以棒式撑地,训练核心肌群、腿部肌肉,也有不错效果。」
胡名贤医师表示,有感于台湾逐步迈入超高龄社会,骨质疏松症盛行率持续攀高,秀传医院成立「骨质疏松中心」,建置骨质疏松症照护标准,从提前预防、对症治疗与妥善复健等,守护民众健康。
他进一步说明:「骨质疏松中心,为骨松高风险族群规划诊断疗程,接着由个管师追踪、掌握治疗进度,希望能有效控制骨质疏松症所引发各种病变,提供病患安全、合适的照护模式。」
来源:台湾健康网、侵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