肠胃消化不良、腹胀及腹泻
5岁的小维,因为误食碱水严重灼烧,导致消化道狭窄长期在儿童肠胃科追踪治疗。这次因消化不良、腹胀及腹泻住院治疗。粪便检验中证实了困难梭状杆菌感染,即使经过一线的抗生素治疗,症状也没有完全改善。影像及大肠镜证实了伪膜性结肠炎合并毒性巨结肠症。
小维的状况符合常规治疗无效之困难梭菌感染;因此医师以内视镜的方式为他做了「微菌丛移植治疗」,粪便捐赠者是他的哥哥。疗程后,小维逐渐恢复喂食,腹胀及腹泻的情形改善,粪便中也验不到困难梭状杆菌的存在了。
肠道微菌丛移植
巨量的微生物和代谢产物
人类消化道中有丰富的「生态系」:巨量的微生物和代谢产物形成精彩的微环境,与身体密切地互动,并对生理运作产生许多影响,包含消化系统及其他非消化系统。肠道菌相的失衡,也被证明与许多疾病的发生相关联。鉴于肠道菌相失调能产生疾病,我们也许能反过来利用「调整」「重建」菌相的方式来治疗疾病。
典籍中的「金汁」,及早期文献中的粪水灌肠,都是基于这样的发想。
植入技术及丰富经验
肠道微菌丛移植治疗,需要健康的捐赠者、适当的受赠者、谨慎制备的菌液、以及医疗团队的植入技术。
林口长庚的「微菌治疗中心」及「微菌银行」自2018年起开始为适当的病人进行微菌丛移植,至今已执行超过80余例。捐赠者需经过严格的筛检,捐赠粪便也经标准化的纯化与保存,接着再以内视镜方式植入病人肠道。
微菌丛移植术核定的适应症为反复性或常规治疗无效的困难梭菌感染,无论成人或儿童。
取得健康捐赠者粪便,经过滤及萃取浓缩成液体或胶囊后送进肠道。
临床症状
儿童感染困难梭菌之临床症状包含无症状带菌、腹胀、腹泻、腹痛、便血、发烧、伪膜性肠炎等,严重者可能并发体液及电解质失衡、毒性巨结肠症、肠穿孔、甚至死亡。
染病的风险因子
染病的风险因子包括使用抗生素或制酸剂、发炎性肠道疾病、癌症或器官移植术后、近期手术、胃肠造廔口等。
感染或复发者
一线治疗可选择口服抗生素
治疗不彰或二次复发
可考虑微菌丛移植
为儿童执行微菌丛移植,比成人还多一些值得注意的重点,包含内视镜的侵入性(未来口服胶囊的吞服难度及剂量)以及非同龄捐赠者的影响:来自成人捐赠粪便的菌相及代谢产物,是否会引起受赠儿童超龄而不当的变化,进而导致某些代谢或免疫疾病提早发生?植入后是否会对生长发育造成意外的影响?此外,各类疾病的疗程与疗效,也需要更多临床研究以左证。
总括以上,微菌丛移植治疗在儿童族群之复发或常规治疗无效的困难梭菌感染,有不错的疗效及安全性。成人研究已发现不少其他疾病的治疗潜力,值得未来继续探讨在儿童的运用。
来源:台湾长庚医院、侵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