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雾(brain fog)是新冠后遗症之一,许多人担心会不会因此增加失智风险?医师指出,脑雾通常是暂时性、可以回复的,建议应积极观察治疗,当身体发炎减缓后就会逐渐消失,恢复健康。
1 名 39 岁柬埔寨籍女性看护,一个多月前确诊新冠病毒(COVID-19)感染,发烧咳嗽等感冒症状,经过治疗后大有改善;但后来却陆续出现腹痛、头晕、肌痠痛和失眠,令她困扰的,是回到工作岗位后,常常精神恍惚并且忘东忘西的状况,现在也不像染疫前那样的动作敏捷,可以同时完成很多事情。
患者在接受完整的血液和影像学检查之后,并没有发现严重的问题,诊断是 COVID-19 急性期后的综合症状(Post acute COVID-19 syndrome,PACS),在给予症状缓解的药物并正确卫教后,请她 1 至 2 个月后回门诊追踪。
约有 15% 的染疫者疫后会脑雾症状
上述女性有明显的「脑雾」现象,是一种感染 COVID-19 后,产生的神经学后遗症之一,常见症状有注意力不集中,或是短期记忆受损,严重时可能导致认知功能障碍。
染疫后大约有 15% 的人受影响,成因至今还未完全被了解,可能由感染后的神经炎所引起,或是染疫后引起脑循环的微小血栓,进而诱发脑雾的产生。由于染疫后病毒的确有可能侵犯脑细胞,但脑雾等神经症状,并非由病毒直接攻击脑细胞所造成。
药物症状控制和有氧运动都能帮助改善
容易得到 PACS 的高风险族群,包括肥胖、高血压、糖尿病、心血管疾病、曾经中风、免疫功能不全、以及老菸枪。对于 PACS 的诊断标准,除了需符合持续时间超过 12 周,还需要排除其他器质性的问题,如小中风、脑炎、脑病变、或潜在的感染。
治疗方法上包括使用症状控制的药物,养成健康的饮食作息,避免身体脱水或过度疲累,善用记事本的功能,重建生活的优先次序,适度的有氧运动和听柔和的音乐,保持良好的社会支持系统,或寻求认知治疗的帮助,都是通往复原之路。
值得一提的是,脑雾并非不治之症,它不会增加将来罹患失智症的机率,在身体发炎减缓后就会逐渐消失,只要调整好身体与心理状况,以耐心和积极正向的心态去面对,一定可以走出阴霾,拾回属于你的光明人生。
来源:台湾健康网、侵删